一张照片引爆朋友圈 80后妈妈团翻山越岭关爱留守儿童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江俊 )5月22日报道 邛崃一80后的妈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邛崃大同深山留守儿童“豪豪”的照片,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却意想不到的引爆朋友圈关爱如潮。6位80后的妈妈以及一名80后爸爸,相约出发,一场关于豪豪,关于大同深山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爱心行动——“我在深山有远亲”拉开序幕。
一张照片引发关爱如潮
日前,邛崃市民李小姐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关于邛崃大同乡孔家山村的留守儿童“豪豪”的照片,简短的文字介绍,居然引发众多微友的关注,并迅速扩散。
记者看到,在李小姐的这组图片上,一个约一岁多的小男孩“豪豪”头戴一顶毛线帽,乖巧可爱,一年轻女士轻轻地亲吻他的脸蛋。另外两张图片则是“豪豪”家低矮的瓦房,和简陋的居住环境。李小姐在微信上介绍,“豪豪”在8个月大的时候,他的妈妈便舍弃他逃离家庭,至今未回。平时,“豪豪”的爸爸在成都打工支撑这个破碎的家。“豪豪”由年过7旬的爷爷带,家里还有99岁的祖公和祖婆。李小姐在微信上说,因为“豪豪”长期营养不良,一岁半的孩子看上去像个10个月的婴儿。李小姐还介绍说,在孔家山村,类似“豪豪”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6、7个,他们需要帮助。
这一条看似普通的微信却引起李小姐众多微友的极大关注,纷纷留言表示要帮助命运多舛的“豪豪”。
一次风雨无阻的爱心行动
李小姐的微友们在纷纷留言表示要去帮扶大同乡孔家山村这些留守儿童后,迅速行动起来。邛崃6名80后的年轻妈妈,一位80后的爸爸,他们自发走到一起,开始了一次风雨无阻的帮扶行动。
5月21日,连日的清空突然下起大雨,邛崃6名80后的妈妈团和一名80后的爸爸,并没有因为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雨打消去孔家山村探访的念头。沿着崎岖湿滑山路,驱车近两个小时,80后妈妈团们顺利抵达位于邛崃深山里的孔家山村。
孔家山村位于邛崃最偏远的大同乡,这里风景如画,但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豪豪家孤单地坐落在一片树林的背后,土墙和几根柱子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孔家山村王支书告诉李小姐:“ 豪豪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孩子8个月大时未婚先孕的妈妈就扔下他离家出走了,豪豪爸为了养家外出打工,一年都很难回家一次。留在家里的两个祖祖和爷爷奶奶4个老人照看豪豪,全家的收入就靠豪豪爸打工挣的钱和屋后养的十多只鸡。”
看见家里来客了,豪豪的爷爷放下手中的农活,急急忙忙上前迎接。望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朴实老人,看到家徒四壁的豪豪家,李小姐眼眶湿润。她此行给豪豪带来奶粉,婴儿用品等一大堆礼物。
“幼儿洗发沐浴液是这么用的,不要流进眼睛里;鱼肝油是给体弱的小豪豪补钙的;在应急状况下记得使用退热贴……”李小姐耐心地讲解着注意事项。考虑到豪豪家离场镇太远,李小姐还在赵大爷的记事本上留下自己的电话,叮嘱赵大爷,以后如果小豪豪晚上突发症状时可以给她拨打电话,她在咨询医生朋友后就能告诉赵大爷一些急症的处理办法。为此她还表示下次将带更多常用药上山。
一句“我想爸爸妈妈”催人泪下
沿着孔家山村湿滑的山路,妈妈团成员们来到另外一个小女孩的家中。据介绍,这名小女孩8岁,在大同乡九年制学校读书。爸爸在西藏打工,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孩子由爷爷带着。她的妈妈也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弃家而去。
老实巴交的爷爷牵着小姑娘的手,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看到好些人送来的书包等礼物,激动得几度哽咽。小女孩脚上穿着一双早已满是破洞的胶鞋,见到生人,小女孩显得是否拘谨。
小女孩子告诉好心人,她们每个月的生活费40元钱,一个星期只有10元钱的生活费,有些时候还不能及时交上。“4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城里孩子吃一次肯德基的钱”,在场的一位年轻妈妈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满含热泪地说。
有妈妈问小女孩,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小女孩说“我最想爸爸妈妈能回来看我”。一句简短的回答,让现场所有的人沉默,泪湿眼眶。
一场永不停歇爱心接力帮扶计划
刘德华的一部寻亲的故事电影《失孤》催人泪下,唤起社会对走失儿童的关注。知道吗?还有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虽然没有走失或被拐卖,但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与父母相见,也许早已忘记父母的笑容,但心中盼望外出打工父母早日回家抱抱自己,已是他们唯一的愿望——关注下吧,这些大山里需要爱的留守儿童。
你的愿望是五彩斑斓的,这么大,大到装下了整个世界,却又那么小,小到只围绕着自己。而在邛崃山区人的眼中,他们的愿望是,小朋友能偎依在妈妈温暖的怀抱,是老人能等到儿女早日回家的期盼。他的愿望那么小,小到没空间可以装下自己,却又那么大,装下了整个孔家山村。”
“这些孩子的遭遇坚定了我们的帮扶计划,他们就是我们在深山里面的远亲”,李小姐介绍,7个80后的妈妈们商量后决定发出倡议,持续开展爱心接力活动“我在深山有远亲”,发动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采取结对帮扶形式,让爱延续,将爱放大,为他们做点实事。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