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领衔 邛崃夹关王店高跷进校园
队员在“感受夹关 触摸乡愁”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高跷茶艺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江俊 实习记者 刘雨)9月18日报道 邛崃夹关王店高跷属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今天,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从夹关九年制学校获悉,该校创新教学思路,成立专门工作组,由非遗传承人领衔,将高跷引入学校教学,组成兴趣小组,让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成绩斐然。
初学者利用扶杆进行平衡训练
高跷进校园 非遗传承从娃娃开始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获悉,邛崃夹关的王店高跷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观赏性强,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如何将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加以传承是传承人郭权林以及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邛崃文旅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王店高跷引入学校,在学校成立兴趣小组,由非遗传承人郭权林领衔担任艺术指导。邛崃夹关九年制学校专门成立了以王翰校长为组长,政府分管教育的颜伟为顾问的领导小组,安排学校相关艺体组老师为辅导员的高跷训练小组。
确定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和节假日为培训时间;在学校操场及高跷初学者训练场对全校2-6年级学生进行高跷培训,分期分班进行,争取在两年时间里参培人数达到2-6年级学生人数的30%以上,熟练者都达到参培人数的60%以上。
高跷传人正指导队员走秧歌步
投入专项资金 非遗项目寓教于乐
为推动高跷文化进校园,邛崃文旅局、夹关九年制学校共投入资金6万多元,专门找匠人制作了70副50-100cm的高跷,为初学者准备了可以搀扶的杠子,根据学生年龄、高矮可以在扶着杠子的情况下慢慢摸索平衡,然后脱离杠子或老师的帮助,最终参与高跷表演。
另外,学校还通过图片、展板以及辅导员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高跷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夹关王店高跷文化的相关事迹;同时让学生掌握高跷的制作工艺、捆绑高跷的技法、走高跷的技巧和相应的舞蹈动作,体会特色文化艺术氛围、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艺术,让“王店高跷”文化深入学生心灵。
学校兼职辅导员给队员捆高跷
成绩斐然 不少学生已可登台表演
据夹关九年制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2年9月学校成立高跷兴趣小组以来,每学期都会重新选拔对高跷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高跷训练,对每次训练的队员点名登记,期末对表现突出的队员进行表彰奖励。学校还利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年宫优秀节目展演以及夹关赶集的机会,组织高跷队员进行节目表演和宣传。
在2014年夹关春茶节“感受夹关 触摸乡愁”旅游文化活动开幕式上,还派出8名同学参加了高跷长壶茶艺表演,给各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校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高跷文化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学校接下来将对参与过高跷训练的同学登记造册,特别是训练得好的队员,利用学校重大节日和夹关赶集的机会,进行打造夹关旅游文化场镇的宣传工作;同时对训练有素的队员(在高跷上活动自如的)进行高跷秧歌的训练,还将聘请成都市茶艺表演的专家对学生进行高跷茶艺的表演训练。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