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区:不辱使命援白玉帮扶致富建友谊
人民网成都10月22日电 “武侯区援建我们的中心卫生院规模大、标准高且设备先进,对解决昌台片区5个乡、呷村矿、亚青寺的上万名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新业务大楼,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昌台中心卫生院院长泽仁恩珠感慨地说,这真是造福农牧民群众的健康工程和幸福工程。
距白玉县城112公里的昌台中心卫生院建于1959年,服务面积255平方公里,服务半径为8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万余人。由于年久失修且规模较小,医疗基础设施及设备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农牧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当地群众一旦患疾病,只能前往县城或甘孜县医院治疗,光是路上就得花费四五小时。
2013年5月29日,武侯区投入1500万元对白玉县昌台中心卫生院进行对口援建,规划建设总面积4338.5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白玉县第二医疗中心,具有门诊、住院、急救、检验、放射等医疗服务,并针对游客配有吸氧气等旅游服务。今年8月26日,在武侯区援藏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成都八益家具集团与之结对共建区域文明医院,现场捐赠了办公用品、家具等价值合计71.8758万元。
“作为全省援助藏区乡镇基层卫生院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规范的公共卫生类民生援助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可全部投入使用。”10月20日下午,从武侯区双楠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岗位挂职白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援藏指挥部指挥长的曾咏梅告诉人民网记者。
这个案例,是武侯区对口援建白玉县的一个缩影。
成都市武侯区委书记巫敏在援建座谈会上,要求援藏干部要真正做几件当地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好事实事。(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侯与白玉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从资金、人员、项目等方面入手,通过经济、教育、卫生、城市建设、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支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双方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都市武侯区委书记巫敏称,武侯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深入调研、有效对接的基础上,深度分析白玉资源禀赋,深入探索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深刻把握白玉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社会管理和人才培养四大方面需求,突出重点,真情援助,对口援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关新闻:
成都新津县:致富引领 产业先行 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瞄准机制需求,齐心协力谋跨越
“截止到目前,武侯区已经实际到位白玉县援建资金9639万元。”据武侯区委副书记、区长林丽介绍,2012年6月,武侯区与白玉县签订了新一轮五年(2012年至2016年)对口支援框架协议。三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健全了帮扶机制,推动了对口援藏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成都市武侯区委副书记、区长林丽与白玉县有关领导一起研究园丁小区规划。(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副组长,组织、财政、统筹、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对口援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统筹和指导全区的对口援藏工作,与白玉县建立会晤协商、投入保障和考核激励等机制,切实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检查、统一落实。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自2012年开始,武侯区按照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安排对口援建专项经费。截止目前,已经实际到位援建资金9639万元,(5年计划投资1.2亿以上),用于加强白玉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水平,规划了项目16个,目前已经完成9个。
建立资金监管机制。武侯区和白玉县共同制定了《援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武侯区对口援助白玉县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实施意见》,对援建项目的建设流程、资金使用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在严格实行援建资金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确保了资金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规范运行。
由武侯区对口援建的甘孜州白玉县中学。(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瞄准民生需求,社会事业上台阶
“2012年6月,武侯区启动了对甘孜州白玉县的对口援藏工作,以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是我们帮扶白玉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思路。”林丽称,在白玉县,中藏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高原紫皮马铃薯种植、林下资源加工等七大惠民产业示范基地从无到有,已成为农牧民就业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援建过程中,武侯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援藏项目规划上突出关注民生、在资金投入上重点保障民生、在项目建设上优先改善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按规划的进度实施。
按照“立足民生、带动产业、富民增收”的原则,协助白玉县先后编制完成《白玉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武侯区对口支援白玉县五年规划》两个总规,以及《城乡建设规划》等六个专规,为白玉县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厘清了思路、夯实了基础。投入2000万元引导资金加快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产品有市场、公司有利润、农户有收入、家庭有就业的良好发展格局。目前,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高原无公害蔬菜大棚、高原紫皮马铃薯种植基地、林下资源加工基地建设已经竣工完成,其余三大基地建设也正在抓紧实施。
针对白玉县教育基础薄弱、医疗技术落后的实际,武侯区把教育和卫生的民生需求作为援助的重点,加大硬件投入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和医疗保健水平。投入750万元建设的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和文化设施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新购24套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60台电脑和21套推拉黑板。新建的白玉县中学风雨操场已竣工投入使用,教师解困房白玉园丁小区建设工程也已进入后期装修,即将交付使用。
武侯区还与白玉县签订《社会管理创新共建协议》,设立200万专项资金,大力推动白玉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目前,白玉县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实行了驻乡村群众工作组、驻寺庙工作组的“双驻”制度,在12个乡镇全面完成“一办四中心”基层组织建设(即党政办、便民服务中心、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综治维稳中心、产业发展引导中心),不断深化以“四抓四化”为核心的白玉模式,稳步推动了白玉县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武侯援建白玉县藏医院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喜获丰收的波棱瓜。(武侯区委宣传部供图)
瞄准人才需求,“头雁工程”传帮带
“无论是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干部人才传帮带的软件方面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说。
藏区人才缺乏,光“输血”还不够,“造血”机制也得跟上。在对口支援白玉县中,武侯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同步,“造血”和“输血”并举,帮助白玉县培养“头雁型”骨干队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驻点支援,做好“输血”工作。着力“走出去”,开展干部、技术、管理支援。三年来,武侯区共选派了39名政治坚定可靠、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组建了第二批援藏队伍,通过有效对接,确定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干部和技术骨干赴白玉挂职、顶岗,驻点支援,同时每人帮带3-5名白玉县干部。
针对白玉县教育基础薄弱和医疗技术落后的实际,武侯区分别选派了24名教师到白玉县中小学挂职任教、顶岗指导;110人(次)卫生医疗人员到白玉县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传授诊疗技术,开展医疗服务,共诊治病人850余人(次),开展手术96余台(次),有效解除了当地群众的病痛,提升了白玉县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
挂职培训,增强“造血”功能。注重“引进来”,进一步强化对白玉县“头雁型”人才的业务培养和技能提升。三年来,武侯区先后接受白玉县40名干部到区级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并将其纳入全区局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免费接收医疗、教育骨干120人(次)到武侯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等开展进修学习,切实提升了挂职干部和进修人才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此外,武侯区还在狠抓“智力援藏”工作中大胆探索创新,深化拓展省内对口支援工作,以夯实藏区党建基础为出发点,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在省内率先全面开展“基层党组织跨区域结对共建”活动,探索基层党建“落地”模式,为推动白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瞄准帮扶需求,拓宽援藏渠道
“区总工会将每年对口帮扶白玉县总工会的1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现场交接、区工商联总商会与白玉县工商联签订长期帮扶协议、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向白玉县医院捐赠价值30万元的血液分析仪一台……”今年8月,成都市武侯区对口帮扶甘孜州白玉县的帮扶活动项目对接会上,源源不断的对口援助和真情帮扶,让两地深厚的友谊不断升华。
三年来,在做好多口援藏工作的同时,武侯区主动作为,整合资源,拓宽援藏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多渠道援助的格局初步形成。
争取省委政研室、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订了三方共援共建白玉框架协议,发挥各自资源共助白玉;全区13个街道办事处与白玉县13个乡镇结对共建,拓宽了对口支援的交流平台;区总工会、工商联、残联、区慈善会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与白玉县相关单位建立定期联络机制,组织武侯区驻区企业、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家甘孜行,采取自愿、定向、包干式的精准扶贫,为白玉县困难农牧民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组织各种力量共捐助白玉县400余万元。援藏干部也积极投身到扶贫攻坚中,结对认亲,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困难,点对点帮助困难群众,得到当地农牧民的好评。
此外,武侯区还在深入调研白玉县情、整合武侯崇州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援藏·智力援藏”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武侯区投资300万元编制了《白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从今年伊始更在助推白玉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深挖拓展援助渠道,通过举办全国摄影大赛、外出推介等形式全力助推,整体效果明显。
相信随着这一系列的真情帮扶和宣传引导,白玉这朵圣洁而美丽的“雪域之花”,必将引来无数探秘猎奇的“艳丽彩蝶”。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