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她终于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奔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记者 雷涛) 3月29日报道 2018年,她39岁,终于走过了第一条山路,体验了第一次种菜,完成了第一次奔跑。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雷涛)3月29日报道 2016年,她37岁,走过了第一条山路,体验了第一次种菜;2018年,她39岁,完成了第一次奔跑。
自助
她说自己个普通人,只是努力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
她叫黄静,宜宾人,先天性脊柱裂患者,下肢畸形,曾经有22年行动不便,大小便失禁,寸步不能离开家人身边。家人成了她的双腿,背着她去上学,一直读到了初一。
那时,她觉得以后要是能站起来,能走路,能自理,能独立生活就已经很奢侈了。
20岁那年,她接受了一位中医的针灸治疗。
她回忆当时的场景:“用针扎最痛的穴位,看妈妈站在一边,我忍住没喊痛,怕她难过。”
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她也考虑着他人。
时间一长,针灸有了效果,她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路,大小便也可以自理了。情况稳定后,医生介绍她到成都双流的一个卫校上学。
“他觉得我性格坚韧,呆家里可惜了。”黄静说。
2002年,黄静说服了父母,只身一人来到双流学习了两年药剂知识。
临近毕业,黄静认为,以自己的情况不可能留在医院。便悄悄结束了实习,在茶店子临时租了间房子住下,然后开始四处找工作,但没有机构和单位愿意接纳她。
她瞒住学校和家人,独自在茶店子卖报纸。“一张报纸能赚一角五,我每次领40份,经常卖不完”。
卖报的事情被老师知道后,给她介绍了一家药房的收银工作。做了一年多,她始终觉得这不是真正意义上自己找的工作,而是别人出于同情给的,便选择了辞职。
“我辞职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问我难道想过回以前卖报纸的生活,还是想过回没有工作,被人养着的生活?”
黄静说自己仔细考虑过,什么样的工作不会看中外形条件,不需要跟人见面。她买来报纸,比照着这个条件,找到了一份聊天室话务员的工作,她的代码是:756。
工作的地方在人民中路,包住。
黄静的粉丝很多,她每天晚上要在电话里聊8个小时的天,听着陌生人在电话里说话。
2006年,这份工作给她带来每个月4000元的收入,也给她带来了爱情。一位长期给她打电话的粉丝喜欢她,“要是你能来西安,偶尔陪我吃个饭该多好”。
她带着他见了父母,跟他去了西安,却在半年后分手,又回到成都。
回到成都以后,她的身体出了状况,需要做一次手术,拿出所有的积蓄都还不够手术费,便借钱做了手术。成都电视台接到她朋友的求助电话,跟拍了她一周,《真实人生》栏目组为她做了期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有人要给她介绍工作,有人要给她捐钱,都被她一一婉拒。
后来,她辗转到杭州卖车险,摆地摊,兜兜转转,最后又到成都到一家药房上班。
助人
“换来换去,始终没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黄静说,“找不到内心的平静。”
2012年,她接触到成都高新区推动力公益发展中心,想应聘做志愿者帮助更多其他的病友。
出人意料的是,她作为正式的员工被聘用从此踏上了公益之路。
她曾帮助下肢畸形的患儿募款,并远赴郑州联系厂家,定制矫正的器械;也曾帮助脊柱裂幼儿募集治疗费用;还参与了正兴镇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
2015年,她的公益之旅开始了第二段旅程,到成都高新区一家名为“九阵”的企业负责公益项目。
“以前主要是做跟先天性脊柱裂相关的公益活动,后来我觉得不能给自己设限。”黄静开始参与到其他类型的公益活动中。
黄静给孩子们讲环保
黄静和伙伴共同策划发起了“拯救吃货之生态地图”,探访成都周边的生态农场,寻找健康的食材,第一次自己下地种菜,第一次走过杂草丛生的山路。她还负责公益项目《老创客公社》的访谈活动,采访具有创新精神的长者的故事。
所得
一个视频片段让黄静印象深刻:一个盲人走在路上,有人去扶着他前行,但被拒绝了;另外一个人的做法是:悄悄把盲道上的障碍清除了。
她更赞同第二种做法,协助残障人士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同情可怜。
“你我并无不同。”黄静说,“帮助是偶尔的,那么多残障人士你帮得过来吗?大多数时间他们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推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大众对“残障”认知的提升,营造残障群体平等、自主参与社会的氛围更加重要。”
她还参加了天府新谷园区组织的素描、化妆等课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做的美食,跟朋友在外游玩,第一次登上长城、第一次甩掉拐杖30秒站在乌拉盖草原上。
她说:“残障不一定是很坏的事情,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比如盲人的听觉比常人灵敏,比如,行走并不一定要靠双脚。”
2018年3月18日,黄静从三圣乡骑着三轮车去都江堰,坐着轮椅参加了双遗马拉松,“奔跑的感觉太爽了!”
看到这一幕,带着女儿来参加比赛的跑者曹谦很感动,在自己的朋友圈定格了那一瞬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黄静参加成都双遗马拉松与曹谦合影(图由曹谦提供)
除注明外,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