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范例丨“彩虹元气空间” 以党建引领打造七彩瑞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2022-03-23 23:21:31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2021年,成都市评选出1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范例,努力把中心(所、站)建设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第四十九期

——新都区瑞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新都区新繁街道瑞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推进党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搭建平台、发展志愿力量、浓厚社区文明、公益、慈善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志愿服务的 “柔”,攻克大型涉农社区存在治理难题的“刚”,发挥基层党员率先垂范作用,将每月28日作为“党员志愿服务主题日”,组建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打造“温暖28邻里节” “温暖28关爱日”品牌项目,孵化“七彩瑞云”展业组织,培育“温暖28”公益基金,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化,让文明实践浸润社区百姓。

1

在阵地整合和平台功能方面,瑞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瑞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约1000平方米居民活动空间和睦邻中心800平方米构成,设有志愿者服务站、多功能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绘画室、卫生服务站、健身室等多个活动空间。实践站是居民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递出幸福、温暖、和谐的精神文明内涵。

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方面,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的要求,将辖区老党员、老教师、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纳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中,先后组建“七彩瑞云”党员志愿服务队(红色宣传服务队、橙色社会服务队、蓝色乐业服务队、黄色健康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青色安居服务队、紫色助困服务队)、平安志愿服务队、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炫彩舞蹈队等共10支队伍,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在组织活动开展方面,以“党建引领+志愿共建”发展模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持续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活动主要以社区睦邻中心和温暖28志愿系列服务活动为平台,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服务、文明劝导、家风家训、体育健身、文化服务、文明风尚、环保服务、疫情防控等文明实践活动103余次。

以党建为引擎

动员文明实践先锋力量

动员党员干部和社区有组织能力、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离任老干部等100余名党员成立“七彩瑞云”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按照党员各自特长,细分为红色宣传、橙色社会、蓝色乐业、黄色健康、绿色环保、青色安居队、紫色助困7个精准定向支队,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免费理发、配钥匙、缝补衣服、煤气检修、体检、垃圾分类宣传等服务,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焦困难人群,走访慰问低保户、五保户、失独家庭、困难家庭、敬老院、环卫工人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您在居家隔离,我送温暖相伴”主题服务,组织562人志愿者自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

以志愿为桥梁

设立文明实践主题服务日

孵化成立“成都市新都区七彩瑞云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通过“心愿墙”、“文明兴蓉”、“微信群”志愿者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社区居民需求230条,将每月28日作为社区的“主题服务日”,运用“六单”模式回应居民需求230个。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每年举办“庆七一”优秀志愿者表彰,以党员行动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党员之间有争先、居民之间有比较”良心参与氛围。志愿服务从最初党员鼓动下的“条件反射”,到现在居民集体记忆下的“自发行动”,广泛凝聚起社区共治共享意识。6年来,党员志愿者从20人增加到157人,带动普通志愿者513人。

3

以群众为依托

汇聚源源志愿服务力量

号召社区老年协会人员,组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开展交通劝导、不赤膊、不乱丢废弃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80余场。设立社区服务志愿街道长,24名街长配合社区巡逻队,常态化开展房屋信息发布、流动人口登记等便民服务60余场。培育七彩瑞云小童群益会,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社区,为身处不利环境的青少年提供辅导及援助服务,引导其更加积极的生活。

4

以基金为保障

推动文明实践持续发展

联合20余家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共享,有效地筹集社会资源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成立瑞云社区温暖28基金,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爱心捐款72110.18元,募集善款物资20万余元,帮扶低保户、环卫工人等7000余人次,资助北川等地困难儿童及家庭6人,援助河南水灾物资2万余元,项目化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工作,推动文明实践组织化、项目化、专业化发展。

5

(本文来源:文明成都)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