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院发布2021年度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 涉环境案呈现三特点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5月31日报道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天上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年度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及十大典型案例。红星新闻网记者了解到,2021年,成都两级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案件1016件,同比上涨约30%,审结979件,结案率达96.36%。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立新介绍,2021年,成都法院环境资源案件整体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案件分布不均,呈现圈层特征。刑事案件的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自然资源地域性特征,民事案件主要集中在天府和武侯,行政案件主要集中在高新。
二是类型相对固定,体现环资特色。刑事案件中污染环境罪大幅下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占比最多,体现出对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的增强。民事案件中供用水、电、气、热力合同纠纷等资源类纠纷大幅上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案件中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行政处罚案件占比超过一半。
三是公益诉讼增多,体现恢复性司法。2021年,全市法院共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9件,同比增加11.54%,审判中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限期修复、劳务代偿等多元修复责任承担方式,基本实现了“一案一修复”。
谢立新告诉记者,2021年,成都法院在持续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建设,探索构建“环境要素+环境行为”的专门化案件识别机制,共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9家协作机制,打造功能差异化、运行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的“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等共七个重点方面开展了工作。“今年,成都法院将继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做好环境资源司法保障工作。”
会上,成都中院还发布了成都法院2021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案件类型齐全,保护领域广。分别涉及囊括了民事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非诉行政执行等多个不同诉讼类型,涵盖耕地、土壤、大气、水资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野生水产品、珍贵林木等多个不同的环境要素。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