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作权法》实施一年 成都版权领域有哪些变化?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6月2日报道 6月1日是新修改《著作权法》正式生效实施一周年的日子。过去一年,成都知识产权的案件领域存在哪些新变化?在知识产权创新机制方面将如何开展?今天,红星新闻网记者采访了成都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刘蓓。
网络环境著作权纠纷案件占比增高
2017年,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作为全国首批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审判机构率先挂牌运行,并于2022年更名为成都知识产权法庭,这进一步标志着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刘蓓介绍,近年来,人民群众寻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2017-2021年,成都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9749件。其中,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2961件,纳入飞跃管辖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3370件,新收案件年均增幅约40%。受理著作权案件17780件,新收案件年均增幅约54.5%。
其中,著作权纠纷涉及的行业较广,主要有互联网领域传媒、社交、电商、搜索行业,以及各种文化创意、文化娱乐行业。“一方面,网络环境著作权纠纷案件数量占比较高,且呈大幅增长趋势。比如各类网站、公众号、应用APP中出现的各种电影、音乐、文章、图片等作品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日益频发,这里面既有信息网络技术、产业高度发达的因素,也有商业化维权快速扩张的因素。”刘蓓说,另一方面,KTV领域涉众型著作权纠纷案件增幅及占比明显下降,这得益于近年来在该领域深入开展诉源治理,推动各方主体交流对话,大力开展版权保护宣传,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1年
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审结9088件案件
刘蓓介绍,过去五年,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各项审判质效指标运行良好、稳步提升。以2021年为例,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受理各类案件10122件,审结9088件,同比分别增长9.63%、4.86%,平均审理周期89天,同比缩短18天,超10个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典型案例。
那么,在创新机制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今年,我们全新推出“蓉知4·26”司法保护体系,主要聚焦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著作权保护、商业标志保护、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司法“4”个领域,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助力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刘蓓说,通过坚持优化审判权运行机制、诉讼服务保障机制、审判管理运行机制、立体司法保护机制、全链条治理机制、智审对接机制“6”项机制,激活“蓉知”内驱动力,并同步打造以知识产权智能辅助审判应用为特点的“蓉智”信息化系统(“蓉智”源于“蓉知”、辅以“智能”,将审判的智慧与科技的灵巧融为一体),着力培塑“蓉知”党建品牌、改革品牌、调研品牌、宣传品牌、队建品牌、文化品牌“6”个品牌,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策源和文化浸润不断激发“蓉知”迭代更新。
成都是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一等奖”,荣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获批设立“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的城市。
刘蓓告诉记者,近年来,成都知识产权法庭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广泛深入合作,会签了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多项协同保护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将与成都市版权局在内的诸多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合作,主要涵盖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纠纷联调等内容。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