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古镇之新津永商

2022-07-21 17:49:00  

编者按: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源天府文化。红星新闻网、成都手机报联合推出栏目“文化探源”,本期带你走进成都新津永商古镇,了解古镇的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建筑特色,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历史的厚重。 

简洁素雅 光绪年间古朴大院传世至今 

当地人一直推崇的当属建设街 17 号,为槐轩门人孙星五故居。孙星五先生(1879—1940 年),出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积极宣传孔孟学说,常以槐轩门人自矜,后置身于教育事业,办有“崇正书塾”⋯⋯这是资料上介绍的文字,其祖上可见并非凡夫俗子。其实孙家大院距离建设街退后了大约 150 米,有一小通道相连。要不是门牌上的 17 号,单从外面看是看不出什么端倪的。两步石阶梯连接对开的两扇门虚掩着,轻轻推开,豁然开朗。

整个建筑为单檐悬山式,由三间正房,二厢房组成的四合院让人眼前一亮,背景是竹林,中间是一棵大黄桷树。主人未出,主人孙显晴的外孙先闯入镜头,热情的主人在我自报来历后,赶紧迎我仔细查看。堂屋正中横梁上刻有的“光绪三十一年”显示了房屋建造的年代,堂屋少了传统的门槛,但落地罩雕刻精美,有寿字图案。平开窗分为两段,上段可以自由推出,下段和裙板相连,保存完整。整个院落虽然地面铺上了瓷砖,个别地方已经涂上了水泥,但在主人的呵护下布置得体,简洁素雅。生活期间肯定是宁静安详、气定神闲。

图片1

▲光绪年间大院

祖上孙氏一族明末由湖北徙居新津下游乐山,于康熙初年移民新津,所以也算是湖广移民。

孙氏第八代出了一个孙星五,一生好行善。1928年孙星五在永商创办了永兴善会,在本县广有影响。至今,永商镇的民间慈善活动也颇有声色。永兴善会开办前,孙星五在县城办过广善公所。光绪末年,孙星五在永兴场修建这座四合院子,背倚长丘山,后人极力保护,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2006 年 11 月,定为文物保护点。其五世祖墓碑文对家族源流有简略记述。文曰:“古人云,有一世之德必有一世之孙保之,有十世之德必有十世之孙保之⋯⋯明时由楚徙居蜀之乐山县,由乐山而迁新津则载在碑文,彰彰可考。” 

低调内敛 明代壁画藏于观音寺间

永兴镇的历史比较久远,但其中流传下来的精彩故事并不多。清康熙初年,湖广来的移民开始在永兴镇设立幺店子,因交通方便,市集慢慢火起来。幺店子兴旺后,人们给它取了新名“猫猫场”。此名缘于镇南伏虎寺,传说中的伏虎寺在而今的胜利街上口,其正殿还曾经保留过一段时间。虎在当地又唤作大猫,“猫猫场”于是叫开。雍正年间,猫猫场正式定名为永兴场,寓意永远兴旺,后改为永商镇。

去永商镇,老君山和观音寺应该是绕不过的点位,也是巴蜀佛教兴盛的标志。老君山海拔不到 1000 米,但在成都周边是一个美名在外的山,民间盛传有足够的灵气。头枕岷江,横卧平原,孤峰自傲,群山拱卫,山名木古树繁多,秀中更显威严,不出名也难。虽然该地不是道教发祥地,但其灵秀、清幽环境加上深厚的道教文化,每年吸引大量的朝庙观光客,尤其是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庙会,场面蔚为壮观。山上道教建筑成群,此庙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 年)整个建筑毁于火灾,后经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不断修葺,渐成川西著名道观,也成为成都市民周末出游选择之一。

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一直在民间极为低调内敛,在文物级别领域里,其壁画在全国明代壁画中保存最好、工笔最好,寺庙中更多的壁画、雕塑也属于国家级瑰宝。四周九峰环抱,形若九朵莲花盛开,故名“九莲胜景”。清道光版县志所列新津十二景之一的“莲华接翠”即指此地,而今观音寺的入口便有一仿明牌坊,上书“莲花接翠”而非寺名,而将观音寺三字刻在石碑放在广场的一侧,牌匾则藏身于莲华接翠之后。

跨过寺门,沿山门石阶梯而上,右侧石碑刻有古寺由来,右上侧有一座碑亭,亭内立一石碑,正面是“宋少保张商英故里”,背面有张商英生平简介。张商英(1043—1121年),宋朝蜀州新津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年七十九,卒,赠少保,谥号“文忠”。神宗年间,因王安石之推举,入朝任官,官至宰相,得到朝野称赞。张商英生前非常信奉佛教,研究《华严经》颇有心得。张商英圆寂之后,其家人舍宅为寺,这才有了后来的观音寺,但故居的建筑痕迹无迹可寻。往上进入接引殿,内塑普度众生的西方三圣。随山势,依次为寺庙中最为著名的毗卢殿、观音殿,殿内的壁画距今 500 多年。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