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新时代|从吃得好到吃健康——细分赛道里的奋斗者

2022-09-21 09:59:00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 陈俊州)9月21日报道 “农业,还是需要靠天吃饭。”从宋德明的办公室,到田里,不过十分钟的脚程。这位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三十多年的专家,头上带着草帽,脚踩一双黑色的运动鞋,步履匆匆。这天,是收割的日子。

0921_1

宋德明的田,在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他在这里培育出了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大米。

八月中旬,成都连续高挂了14天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对水稻等农业生产来说,这不是好事。此时,正值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期,对温度和水分极为敏感,而持续的高温,可能会导致水稻减产。

0921_2

走过村民委员会的办公楼,再往前几百米,宋德明的田就到了。日头正晒,起风了,吹起一片金绿色的麦浪。

“崇州的基本农田品质和数量都很不错,我们刚刚来的时候,这里被定位以粮油为主题的功能区,今年,定位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核心功能区,在这里研究主粮和发展主粮,有示范带头作用,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宋德明说。

0921_3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解决温饱”到“吃得健康”,人们饮食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而稳糖米的诞生,不仅能解决人们“吃得健康”问题,也是当今农业3.0时代的一个缩影。

一条不被理解的“道路”

8月下旬,今秋的第一批功能性水稻,就已经进入了收获阶段。

“这块地不大,就只有一台收割机,其余的收割时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说话间,宋德明走到了田坎中间,检查水稻情况。“天气热还是有影响。”

0921_6

宋德明出生在重庆永川。“那是一个丘陵地区,坡地多,水田少,而且是冬水田,吃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宋德明来说,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要吃饱饭。“我是听袁隆平故事长大的,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考取了袁隆平毕业的学校,也就是那时的西南农学院,后来叫西南大学,可能从儿时开始就已经立志,要从事农业,去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宋德明就开始了水稻育种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宋德明看来,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问题,就是吃饱饭,如今在许多前辈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如何让人们吃健康的问题。2003年,宋德明的岳母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突然去世,这让宋德明开始关注到糖尿病。“糖尿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吃不吃米饭,如何吃米饭,那有没有可能,通过培育可以控制血糖的水稻,来帮助糖尿病人呢?”

0921_7

在那时,多数专家学者都是选择高产、抗病、优质等方向来进行研究,宋德明的思考方向,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很多同行听了我的想法后都不理解,这个方向听起来似乎有点异想天开,甚至像神话一样。”

即便如此,宋德明依然坚定的走上了这条不被同行理解的“道路”。

水稻研究是一项难度大、周期长的工作。而研究功能性水稻,则更是难上加难。

“研究中会有很多难点问题。”宋德明解释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高血糖的人群在吃饱的情况下,血糖不会快速升高,升糖只是要比普通大米低20%-30%;其次,血糖生成指数的降低,又伴随着其抗性淀粉、直链淀粉的升高,这两项升高又会影响口感,如何平衡抗性淀粉与低GI、中GI及口感,要达到一个综合平衡度,难度很大;而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高产、稳产、抗病、耐高温、耐低温等问题。

“还有资金问题,初期的时候,几位教授还有一些朋友,给予了一些支持,后来中途资金又短缺了,我和夫人就把成都的房子买了,最终我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无论是从技术难点还是现实生活,宋德明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认定一件事,就要锲而不舍。”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宋德明的功能性大米终于诞生了,他给大米取名为“稳糖米”。

做功能大米领航者

问题解决了,如何去大规模的验证?

让宋德明高兴的是,团队收到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生们的鼓励。

0921_8

“从临床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稀缺需要的大米种类,以前,医生多数会建议糖尿病人少吃饭,因为吃了饭血糖就会升高;如今,有了我们的大米,就可以正常的吃米饭了,而且效果非常显著,这也激发了我和团队永不放弃的决心。”

2019年,他种植稳糖米1500亩,可服务6000位糖尿病人,带动约2000名农民增收。 2021年,稳糖米1号正式上市。稳糖米1号的GI值为62,低于普通大米平均GI值85的水平,其胶稠度达79毫米,口感好于一般大米。同时,还研发出肾病病人专用的低蛋白大米、轻食米线、代餐米糊等功能性食品。

有了临床数据,宋德明有了新的动力。

0921_9

“我们也从医院了解到,其实临床上是需要很多功能性的产品,但是作为农学家来说,往往又忽略的版块,如何把临床医学的需求作为我们的育种目标,作为未来农业健康发展的突破口,突破天花板的瓶颈,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成都平原粮食主产区,崇州素有“天府粮仓”的美誉,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崇州的基本农田品质和数量都很不错,我们刚刚来的时候,这里被定位以粮油为主题的功能区,今年,定位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核心功能区。”在崇州, 宋德明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2020年,稳糖米产量已达10万公斤,产值超1000万余元。此外,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带动当地合作社,农民亩均增收200-300元不等。

在宋德明的这条“赛道”上,跟着宋德明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团队人不多,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很年轻,现在也有研究生来这里学习,今年还有一个博士生要入职。”宋德明说,要年轻人回到农村,只有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上下游相关联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更好的助推乡村振兴。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