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幸福成都·感动瞬间 | “平凡之善”立起城市精神
善行义举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风向标。自2017年开始,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明办主办,红星新闻网、成都文明网、成都志愿者网承办的“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城市公益宣传系列活动,以每周一个温暖故事的频率,让暖心故事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传扬。仅2022年,截至10月,已有78名市民,因为他们的善行义举被授予“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永不干涸。在授奖仪式上,“平凡之善”先进典型回归“平凡”。他们是教师、民警、退伍军人、农民工、外卖员、珠宝店老板、保险公司员工、保安、在校大学生、社区志愿者,他们又因同样的信念和坚守,在人群中绽放更为璀璨的光芒。
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当书本里诸多珍贵的品质在鲜活的个体身上闪耀时,“成都文明故事”才最动人,城市精神才紧紧扎根于肥沃的土壤。
▲救援现场
榜样和感召
以“身边人”感染“身边人”,以“先行者”带动“后来人”——这是网友对于“三环路事件”的感慨。
寻找“平凡英雄”为事件画上一个句号,但这一事件对于市民和网民的感染力、感召力,还在绵延。
6月24日,“文明茶馆大家谈”之“点赞平凡之善”活动在蓉创茶馆举行。这场茶馆“龙门阵”聚焦的,是如同“三环路事件”中的平凡英雄那样,挺身而出、与人为善的瞬间。
第五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吴永秀人称“救水女侠”,她分享道:“传递平凡之善,就是不忘初心,用心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吴大姐爱心互助会’,传递正能量,守护更多的生命。”64岁的吴大姐面色红润,声音洪亮,依然坚持巡河,“做善事,没有退休的说法。”
“疫情防控期间,我身边很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争相写请愿书,主动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去!与此同时,后勤保障人员也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代表刘静从本职工作出发,点赞身边的平凡之善。
即使身处平凡,亦能在决定性的时刻迸发光芒。这是“三环路事件”给市民带来的感召。
▲“文明茶馆大家谈”活动现场市民在签名
受到鼓舞的,不仅是成都市民,还有全国的网友。
事件发生后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微博话题迅速成为当日热搜,还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报道。“成都不但是最休闲的城市,更是中国最有人情味儿的城市。”“四川人能处,有事真上。”“这就是我爱成都的理由。”网友的声音,点赞平凡英雄,更寄托着对城市精神的认可。
其实,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但群体的挺身而出并不偶然,从某种程度说,它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文明、城市精神长期涵养的自然结果。近日,成都聋哑外卖小哥唐箐救下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晕倒的母女,被央媒频频点赞。当时有作者梳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半年内与成都有关的善行善举就有10余次。“成都文明故事”为何令人动容?每个善举都给了我们答案。
▲外卖小哥唐箐
无数个善举汇聚,城市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就强起来,城市外在的辐射力、影响力就广起来。
创城和育人
去年,中央文明委决定,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成都正是试点城市之一。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之后,成都的文明城市创建走向“典范”阶段。
为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融入日常、严在平常、干在经常,今年的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实行半月一拉练、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综合测评。以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来锚定指标要求。
但成都还有一个隐藏的逻辑,那就是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来推动市民的品格涵养、城市的气质塑造,让城市的人文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每位市民。
当下,成都明确要实施文明素养培塑行动,建设精神文明高水平发展的首善之城,并提出发挥先进榜样引领示范作用等。此外,成都还提出,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动漫、直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奏响全民创建“大合唱”。
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尤需在善举中涵养、沉淀。
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在于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平凡英雄”亦来自成都市民这个集体,是2100万人中的普通一员。成都要一步步地从“文明高地”迈向“文明高峰”,靠的是他们,更是他们身后的每一个人。
小善养心,大善润城。
成都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人为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倡议每一位成都人以身边的好人好事为标杆,秉持崇德向善、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从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传递平凡之善,点赞平凡之善,以利他之心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力量。
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鳞次栉比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城市的精神,同样需要立得住。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成都发布 文明成都)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