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成都市科普基地又又又上新啦
红星新闻网(记者 宋雅婷)10月28日报道 成都科普基地又上新了!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日前,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对全市2022年申报的科普基地进行了综合评审后将17处新建科普场所命名为成都市科普基地。
“活水公园”旁的科普馆
揭秘“生命之源”那些事儿
在绿草掩映中,穿过错落有致的步道,“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材点衬着这座公共空间。这便是天府新区第一下沉式再生水厂上方的“活水公园”,而在它一侧的建筑便是今天的探访的主角之一——水环境科普馆。
水环境科普馆一共分为生命之源、城市之殇、水之新生、生生不息、休憩区五个部分。从水知识科普、水环境教育、污水处理知识科普、再生水利用知识科普及生活行动倡议几个方面为市民进行科普教育。
在现场,科普馆工作人员正在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污水处理工艺和流程,一边展示着不同类型的污水水样。“我们不仅知道了污水处理的秘密,感受到污水处理过程的复杂,更明白了节约用水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小学六年级的张同学说。
“除了生动地讲解,馆内还有裸眼3D投影、电子显微镜等科技互动设备,既可以让科普知识‘活’起来,又可以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动手实践。”水环境科普馆负责人徐姗介绍道,目前已经成为不少学生、企业学习、了解水环境知识的“打卡地”之一。
探究“细胞增殖”
显微镜里的世界充满奥秘
在17家新建科普基地中,“细胞增殖与癌变”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绝对是其中最特别的之一。这个科学创新实践站依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优质的科学研究平台与研究资源,面向成都市中小学生,以“细胞增殖”为切入点,通过各类的实践探究细胞增殖现象、细胞增殖机理,以及细胞增殖发生紊乱而导致的“细胞癌变”原因。
“我从显微镜里看到细胞了!”
“原来‘细胞癌变’要变化这么多形态。”
“一刀下去,涡虫又活过来了”
……
对于刚上初中的同学们来说,显微镜里的世界充满了奥秘。据介绍,该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有涡虫切割与再生探究、神经系统再生与机理、癌细胞迁移、浸润探究、癌细胞衰老与死亡诱导等科普实践项目。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为中小学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用眼发现、动手实践的平台,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有利于升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起到“实践出真知”的功效。
“通过科学创新实践站向青少年传播前沿科学知识,让青少年接受创新意识培养与熏陶,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引导青少年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爱科学、会科研、能创新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邹方东介绍道,“这也是我们探索出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先睹为快
17家新建成都市科普基地
十年来,成都科普事业稳步发展。成都市科普基地
从2012年的30家增长至2022年的181家。今年上新的科普基地有哪些?
一起来先睹为快:
1.成都理工大学地震科普基地
2.环西南石油大学基础教育联盟机器人科普教育及实践培训基地
3.智能制造科普基地
4.国际石斛研发中心科普基地
5.天府新区水环境科普馆
6.“引航”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
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8.成都新中安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9.成都市国门安全科普基地
10.大邑县气象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11.四川生命健康科普基地
12.华西妇幼科教探索科普基地
13.96111心理援助科普教育基地
14.成都大学非遗舞蹈科普平台
15.麓湖生态实验基地
16.清江科普阵地
17“细胞增殖与癌变”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新增的科普基地名单中涵盖包括生物医药、消防安全、智能制造、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还首次评选了青少年科学实践站。科普基地作为科学普及的“窗口”将促进成都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和有效利用,使更多的科普场所惠及城乡居民、服务公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