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90后”唯美讲述匠心非遗 在校园传递核心价值观
红星新闻网 (记者 付晓桐)10月28日报道 昨日,由成都市文明办主办、红星新闻网承办的“强国复兴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走进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慧源校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省级传承人杨隆梅通过一帧帧身临其境的竹制装置、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竹编宝物,带领久居都市的未成年人“沉浸式”走入茂林修竹、沃野千里的川西田园。她的故事蕴含着传统和创新,传承与发展,引发了在座少年对“敬业”内涵的深入思考。
如今的道明镇,是四方游客打卡的乡村旅游胜地,最美建筑地标“道明竹里”、竹艺村、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站……艺术和产业结合,为这里带来了无限生机。千百年来,道明人依竹而居,以竹为器。杨隆梅就出生于道明的一个竹编世家,到她是第三代。在杨隆梅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她童年记忆中的道明,那个业态日渐落后、手艺面临失传、产业即将没落的旧日小镇。
“其实曾经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空姐,直到2013年一场大火把家中工厂烧毁。”目睹三代基业几乎烧之殆尽,世代坚守的手艺也可能失传,杨隆梅的斗志被熊熊点燃。“想到可能这门技艺永久失传,我决定回到家乡继承这门事业。”
敬业不光是忠于本职工作,更是跳脱传统、大胆探索。杨隆梅决定“不走寻常路”,而是思考如何为竹编注入新生,激发“老”非遗的“青春”活力。旧日竹编多是用作生活用品和工具,而在杨隆梅手中,柔韧的竹条变成了耳环、手机壳、包包、戒指……充满了时尚气息和“卖相”。最令现场少年惊叹的是,那些绿油油的大型装置乃至建筑,宛如“二次元”动漫里的天马行空造物,竟也可由竹制成。
“杨老师,我可以加你微信吗?”“杨老师,为什么柔软的竹子可以做成那么大型的装置啊?”“杨老师,可以教我们做吗?”提问环节的热烈,和此起彼伏“哇”声,印证着传统文化对喜爱“国潮”的00后少年的吸引力,更展现了孩子们在这次“非遗”之旅中得以提升文化自信,在这个鲜活的“守艺”故事中感悟到了敬业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