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温江实践
红星新闻网(记者 覃霞)1月11日报道 记者近日从成都市温江区获悉,该区立足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主动探索创新,深化农旅融合发展,主要形成了农业创新引领、粮食安全保障导向和资源利用方式改革型的农旅融合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温江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核心位置,有167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公园,优越的地理区位、优良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温江区就出现了庭院式的“农家乐”,1990年代渐成规模,吸引成都周边地区游客不断增多。近年来,温江区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促进都市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旅融合纵深发展。纵观发现,温江探索出三种模式。
▲2023年5月6日,第八届成都“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开幕式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稻海举行
“农业创新引领型”:
以农促旅,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质量
“金温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强县,以农促旅的主要做法是持续做精做特都市现代农业,深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促进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温江强化校地企协同创新,构建了“2+5+N”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即2个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等5个涉农高校院所+各类研发主体)。建设生态科技农业示范园,催生了农业新景观、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增长点。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乡村旅游业深度交叉融合。温江引导种植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塑造大地景观,打造粮油新品种展示、大蒜研发创新、特色作物种苗繁育等科技应用场景,将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新场景植入种业博览、研学观光、农事体验等业态,打造集研发转化场景展示、模式输出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展示区。
此外,温江推进农业特色品牌创建和新型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农旅融合发展增添新活力。例如,以“鱼凫尚品”温江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为引领,成功举办“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会,并成功申报“温江大蒜”“温江酱油”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持续举办“开秧门”农耕文化节等系列农旅活动。
▲2023年5月6日,第八届成都“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开幕式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稻海举行。万春小学生在和林体验插秧农事活动。
“粮食安全保障导向型”:
保粮兴旅,以旅强农
该模式主要做法是在稳定粮食生产过程中植入旅游文化理念,变粮田景观为旅游目的打卡地,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即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温江对粮食等农产品多功能性进行深度挖掘,按照“稻田就是湿地、菜地就是风景”的理念,以生长的农作物,充满艺术的粮食种植方式,用紫黄绿白四色水稻种植而成、以“四川熊猫”为主题打造稻田画,吸引来不少游客。游客下乡旅游,促使农民把农产品卖成旅游产品,也为发展“一田两吃”“一田多收”探索出了新路子。
推动水稻等专用品种种植和品牌销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农旅企业,也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资源利用方式改革型”:
优化资源利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温江区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大胆创新,盘活了资源资产,保障了农旅产业发展要素。
在深化改革创新中促进资源要素多元转化利用。如天星村鼓励农民利用闲置院落自建或联建“大师小院”“文艺别院”“文创工作室”“艺术家村落”等别具风格、深受特定人群喜爱的民宿,特别是打造出具有“国际范、温江味”,以“创舍”命名的现代生活和工作服务设施,现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全国各地青年前来创新创业和旅游观光,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在探索利益分配新机制中吸引农民组织深度参与。如和盛镇陈家渡村将基础设施折价入股到“月食河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紫薇公园项目,并向所有村民公开募股,收益按照5∶3∶2分配,即合作社收入的50%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30%用作项目再投资再发展,20%归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成员分红。
在资源资产运管机制创新中增加农民收入。2023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4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49∶1。
结合温江实践,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引领旅游发展是农旅融合的新趋,而以旅游带动粮食等产业发展,也是农旅融合的新路径。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