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都江堰的生态底色:城山相映、人水共生
红星新闻网(记者刘杰)6月4日报道
都江堰
碧水蓝天、草绿花艳
山川、湿地、飞鸟相映成趣
极尽自然生态之美
……
碧水奔流两千载,天府之源都江堰。都江堰市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是全球为数不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是天府之国农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几年来
都江堰市生态系统保护
评估等级为“优”
优良的生态保护系统
孕育出了生机盎然的都江堰
今天,跟小堰一起感受
让绿水青山充分展现的
美丽四川“都江堰样板”~
生态空间怡人心
在蜿蜒的蒲虹路骑行,在高耸的赵公山徒步,在翠绿的玉垒山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在都江堰市,户外休闲的生活方式不止一种,迎面扑来的绿色总是沁人心脾。森林葱郁,山脊延绵,三面环山的都江堰市生态家底“雄厚”——森林覆盖率达60.34%,稳居成都各区(市)县榜首,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扭角羚、云豹、藏酋猴、小熊猫、黑熊等野生动物和珙桐、连香、杜仲、银杏、红杉等野生植物也生活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绿肺之地。
近年来,都江堰生态系统构成基本保持稳定,景观空间破碎化程度减轻趋势明显,水源涵养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在1.73亿m³左右,土壤保持量基本保持稳定在8.86亿m³左右,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河湖岸线保护目标任务。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基本的民生需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见证着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享受着触手可及的绿色福利,都江堰市民的生态幸福感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正逐步提升。
绿色生态是名片
污染防治做“减法”,生态修复做“加法”。近年来,为了让绿肺更“绿”,都江堰市以山水为骨架,以绿色为基底,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绿化以及河湖生态修复,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自然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了1.8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上升0.4,属“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I~III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均为100.00%;空气质量稳居成都前列......
一直以来,都江堰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生态为本、产业强核、文化铸魂,积极构建生态空间永续利用、生态功能价值叠加、生态投入保障有力、生态经济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监管质效获好评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都江堰在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建设路上,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生态”为发展理念、以“绿色”为秀美底蕴,打响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
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将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作为促进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严格按照边督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要求,有力推动各类环保督察问题高效办理、整改落实。
相关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的各项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开展,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如今,都江堰市民能感受到的“生态”福利越来越多,通过对都江堰市城镇农村不同行业的常住居民进行随机抽取面访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大众对都江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大于80%。
山川绿、天空蓝、河流清、大地净,这些环环相扣的美好变化,让“生态宜居”正成为每个都江堰市民可触可感的现在和未来。
下一步
都江堰市
将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
为建设美丽都江堰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都江堰发布)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