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亮点解读
以“六个推动”为重要抓手,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圆满完成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2月27日,在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们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六个推动”为重要抓手,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圆满完成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重立法 提升法治保障水平
报告原文:“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聚焦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持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制定数据条例,加强数据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全链条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智慧蓉城促进条例,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制定水污染防治条例,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修改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完善专利纠纷调解机制,加强违法责任追究;修改地方立法条例,完善立法权限和程序,健全区域协同立法机制……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聚焦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充分发挥立法引领、推动、规范、保障作用,以保持高质量的工作标准,完成地方性法规制定、修改、废止共7件,已进入审议程序7件。
“成都博物馆总量已突破200家,但还存在不足,如服务管理不规范、藏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待健全……急需制定《成都市博物馆条例》,提升群众观展体验感。”市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珊关注到网友对博物馆体验的反馈,抓住这个“小切口”,今年两会带来了这方面的议案。
过去一年,像李珊这样,把群众内心的盼头,作为议案的源头,深挖问题、寻找办法的代表还有许多。从推进制定供水管理条例、住房租赁条例,到推进修改养犬管理条例,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广纳民意,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扩点”,完善联系点工作机制,全年共依托29家联系点收集立法建议1470条,切实发挥联系点“立法直通车”作用,以立法回应群众呼声关切,更好地服务市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强监督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报告原文:“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探索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多方协同、闭环增效’的监督工作格局,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监督方面,常委会听取审议城市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报告,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监督科创生态岛高标准建设运行情况,调研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助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监督服务业发展,调研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康养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积极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振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先手棋”,来自民营经济的市人大代表、万商云集(成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深以为然,他认为“营商环境越好,民企越有信心”。他所在的锦江区代表团专题调研提出《关于加快AI赋能“蓉易+”、驱动成都营商环境优化的建议》。
常委会坚持为民监督,视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督导调研“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持续跟踪监督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紧扣民生保障加强监督,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法、省食品安全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审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报告,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市民吃得放心、安心。着力加强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监督,调研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听取审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推动采取租、售、补等举措,构建梯度化住房保障体系。
紧扣依法行权加强监督。对33件“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区(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开展备案审查,推动行政权力、监察权力、司法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听取审议市法院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报告,促进提升执行工作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听取审议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报告,推动更好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的检察职责。督促监察机关依法监察,推动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市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优服务 支持代表依法履职
报告原文:“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充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更好保障代表依法高效履行职责。”
如何优化代表服务,激发代表履职热情,让代表行动更有力、履职更有效,是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两个联系”。健全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机关驻会代表联系代表工作机制,58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0名机关驻会代表,常态化联系240名基层代表。持续加强全市1624个“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建设,召开全市“家站”建设现场会,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回复反馈机制,营造“有事进家站、遇事找代表”的社会氛围。注重倾听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全年共邀请基层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99人次。
同时强化代表履职能力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示范+实践”等形式,举办2期履职培训、7次专业培训,全年培训代表183人次,持续提升代表履职水平。开展市人大代表书面述职工作,571名市人大代表向选举单位提交年度述职报告,组织全市直选代表述职月活动并召开现场会,11560名区(市)县和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
“以我们为例,去年在宁波举行了一次全市涉农工作者和涉农代表的专项培训。代表们在当地高校接受了理论培训,并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探访,将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到成都,提升了代表们的履职能力。”在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文隽看来,优化服务,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有助于代表履职“见行见效”。
提能力 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报告原文:“常委会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敏感敏锐、立说立行、创新创造、认真较真、实干实效’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按照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目标要求,采取专题研学、以案促学、以训助学、日常融学等方式,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4次,召开党组会、专题会9次,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参观法纪教育基地2次,开讲纪律党课20余场,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掌握条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做到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全面提升队伍履职能力。制定常委会及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2024—2028年),依托全国人大培训基地,分领域开展人大工作者和机关干部培训12批、906人次,整体提升业务能力水平。持续推进干部交流任职、岗位轮换、驻村挂职,丰富工作经历,提高综合素质。
注重加强工作协同联动。主动加强向全国人大、省人大的汇报,全力争取工作指导和支持,双流区人大常委会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为基层立法联系点,金牛区新桥社区代表联络站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金堂县人大常委会和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蒲阳街道工委被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选定为首批调查研究联系点。通过每月召开的市“四套班子”秘书长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对接,确保工作协调协同。持续深化与“一府一委两院”的交流互动,加强与区(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纵向联动,形成全市人大系统“一盘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赵子君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