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里的产业“热”成像
3月11日,2025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诞生不少热词。今年,未来产业、瞪羚企业、人工智能+、耐心资本、民营经济、场景打造等词频频出现,成为与会代表委员谈论的焦点。
这些热词,代表着时代关切、发展风向,透视其中,可见当下产业生长的逻辑与路径。
▲收到“拿咖啡”指令后,人形机器人在几瓶饮料中识别出咖啡并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方向更明确
“未来产业”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继2024年“未来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无疑是目前最火的未来产业之一。何为具身智能?它是指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都是具身智能的代表性终端和装备。
过去一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跑出了“加速度”。DeepSeek在全球火爆出圈,具身智能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创造了中国人工智能乃至中国创新产业的“高光时刻”。
这些未来赛道的热词,描绘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抢滩未来赛道,主要城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突围,成都也不例外。
3月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新发布阶段性成果——全国首个无需人工干预、无需遥控的自主完成跨空间人形机器人任务规划推理执行系统正式亮相,标志着“成都造”让人形机器人超越遥控层面,拥有了一个聪明的“大脑”。
上个月,谷歌推出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宣称解决了量子纠错领域近30年的关键难题,将错误抑制在关键阈值以下。成都企业中微达信迅速跟进,推出全新可扩展低延迟反馈量子计算测控系统ZW-QCS560系列产品。该产品具备“单次触发多次测量”及“复杂快速反馈控制”功能,为中国量子计算突破量子纠错阈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壤更肥沃
营商环境、金融服务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
近日,国内首个成功完成运载火箭入轨发射任务的民营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在成都建设总投资为33亿元的火箭生产基地。这只是商业航天产业进入一场大爆发的缩影,其背后,是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创新、金融支撑、产业配套等多方面努力,打造的产业发展沃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与产业土壤有关的热词不断涌现。
产业的发展速度,是营商环境的体现。近几年,“营商环境”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的高频热词,今年也不例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
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近年来跑出了加速度。此次两会,“民营经济”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此倍感振奋。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金融血脉畅,经济活力足,为市场主体添活力。“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耐心资本。
抓手更精准
场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创新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技术产品如何服务于人?企业如何开拓新市场?科研人员的方向又在哪儿?有个关键词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场景。
全国两会中,“场景”一词多次被提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认为,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双向奔赴是瞪羚企业背后的成长密码。
场景为技术产品提供了试验场,但事实上,场景构建还需再下功夫。
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嵌入全场景?全国政协委员、安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肖新光建议,用好垂直细分场景,不仅把政策发力方向放到通用平台和底座技术的研发中,也需要支持行业领域应用和关键行业垂类模型的研发。
场景驱动创新,正成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打法”。
日前,成都就成立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新设立“场景创新部”,形成了涵盖全市重点产业链、市级行业部门、市属国有企业、区(市)县的场景创新工作力量。以场景为抓手,让创新成果落地,让产业提质扩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李艳玲 刘泰山 受访单位供图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